菲律賓海外移工大軍 全球開枝散葉

菲律賓有數以百萬計的海外勞工,圖為在新北市舉辦的「菲律賓125年國慶暨移工歡樂路跑友誼賽」。圖/中時資料庫
菲律賓有數以百萬計的海外勞工,圖為在新北市舉辦的「菲律賓125年國慶暨移工歡樂路跑友誼賽」。圖/中時資料庫

一旦經濟與社會的失靈與人口變動相結合,就創造出了讓菲律賓人舉世聞名的議題─向外遷徙。世界上有幾個重度仰賴出外人僑匯的人口大國,像是孟加拉、埃及、墨西哥等。不過,如果就僑匯對GDP的貢獻比例(百分之九),或是移工組成的多樣性,乃至移工工作地點的廣度來說,上述國家與菲律賓一比,只能瞠乎其後。即便有些移工把自己定位成家庭看護或船員,但整體移工的就業項目之多元,連他們自己都會嚇一跳。

這兩類的移工人數的確很多,各占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但至少在疫情爆發之前,菲律賓移工人數與就業地點已經穩定增加了將近五十年。截至二○一九年,菲國海外與海上就業的人數已達約兩百萬人。另外,永久移民潮向來穩定流動,大部分流向美國與加拿大,但也有以澳洲為目的地,近年來則是日本、聯合王國、義大利與其他歐洲國家。數十年來,美國菲律賓社群穩定成長,如今總數已達約四百一十萬人,半為移民,半為在美出生。加州大約有一百六十萬菲律賓裔,不過若以占全州人口比例而言,夏威夷有百分之十三菲裔為最高,這多少反映了一九三○年代的農工移民(見第三章)。移民在高收入國家建立穩定的社群之後,成為跟菲律賓海外契約移工一樣重要的僑匯來源。平均而論,永久移民的學歷也比海外勞工高。儘管前者與母國的聯繫將逐漸弱化,但他們收入更高,因此仍然是一大筆財務援助。

根據官方估計,二○一九年約有兩百二十萬海外勞工,而且至少還有十萬人沒有登記。不過,從一九八○年以來,永久移居的菲律賓人激增,多半前往已開發西方國家,如今已有大約一千萬人在全球開枝散葉,也就是說海外勞工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海外勞工來自全國各地,不過主要還是來自發展較好的地區,例如卡拉巴松、中呂宋與伊羅戈;出身西維薩亞斯者比貧困的東維薩亞斯多;民答那峨的話,來自大堡與南北哥蘇庫薩將(Soccsksargen)的人比卡拉加或三寶顏多。出身貧困地區的海外勞工人數有限,但摩洛民族自治區則是例外,這是因為穆斯林跟沙烏地阿拉伯與波斯灣地區有所聯繫之故。提供最多海外勞工的地區,多半教育水準較高,對發展機會也較敏銳,有些地方的移工傳統,更是始自一九七○年代與一九八○年代。

女性占移工人數百分之五十六,平均也比男性移工年輕,但四十歲以上移工則以男性占多數。就業型態的差異更大,百分之六十二的女性從事基礎非技術工作(主要為幫傭),男性幫傭則只有百分之十,主要從事的還是技術與半技術工作。女性專業職業(護理為主)比例較高,達到百分之九點八,男性則是百分之八點五。業務與服務業工作在兩性皆占百分之七。

疫情導致成千上萬的移工遭到解雇。低油價與旅行限制對就業機會影響很大。雖然這兩者可能只是暫時影響,但已有跡象顯示新加坡、香港與中東地區的人力需求已達頂峰,不過其他東亞國家的需求或能降低人力過剩問題。儘管二○二○年的嚴峻挑戰,僑匯幾乎仍維持二○一九年的水準,甚至在二○二一年提升,這都多虧了海外菲律賓人對故鄉的幫助。

根據調查(而非央行數據),二○二○年,每位移工平均僑匯為十萬零六千披索,約等於二千二百美元,大部分透過銀行或轉帳代辦匯回,其他還有自己攜帶現金回國,或是以電子設備等實物形式帶回。來自中東、東亞與東南亞的人均僑匯金額差距不大,但來自美國、歐洲與澳洲的金額卻高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百,這也反映出這幾個地方的人力要求標準通常較高。然而,儘管透過正式管道匯回的僑匯大致保持穩定,但現金與實物形式的僑匯卻因為疫情期間的旅遊禁令而驟減。

這些注入的外匯,對於本國經濟與家戶收入的益處,可謂顯而易見。從過去數十年乃至於今日,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因僑匯而脫離貧窮,甚至有不少人蓋起房子,購買消費耐久財,並支付教育與醫療支出。不過,移工原鄉的地理分布與教育程度,卻也呈現出最窮困的階級與受益最少的地區,與其他地方的收入差距已愈拉愈大。

海外就業對社會整體的影響不容易衡量,而且不全然都是好事。有些家庭因為父母之一出外工作而分隔兩地,孩子經常留在家裡,由祖父母、姑姨嬸等親人照顧。雖然錢可以帶來更好的教育,但教育的益處不見得能彌補情感上的忽視。父母分隔兩地,可能會造成其中一人甚至兩人都有外遇。回匯的金流也有可能讓留在原鄉的人不願辛勤工作。男人拿匯回來的錢買啤酒,而不是買教科書或買藥─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

不過,菲律賓社會對小孩相當友善,加上母、父系都有大家族,其實很能適應父母當中一人甚至兩人都出外工作的情況。即便舊有的關係褪色了,或者父母因情勢所需而分隔兩地,展開新關係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母親前往海外工作的情況下,親戚網絡通常會讓孩子在整個大家庭裡長大;母親多麼偉大,在海外辛勤工作,以養育、教育自己的孩子。

亞洲與西方已開發國家人口逐漸老化,但菲律賓仍將持續擁有勞力剩餘,尤其是半技術與技術勞工。日本人口已經縮水,韓國與台灣等其他國家很快將步上後塵。菲律賓有幾項特點,能讓外國對本國的勞工需求保持強勁。以東亞而言,菲律賓不僅空間距離近,而且相較於來自南亞或更遠地方的移工,菲律賓人的外貌、種族差異也沒有那麼明顯。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