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AI有疑慮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因研究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如何影響國家繁榮,而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人已在國內出版三本中文暢銷書,故許多國人已知悉其貢獻。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認為各國地理位置不同,是導致各國所得不均的最重要因素,而他們三人則以新加坡與非洲許多熱帶國家間的所得差距懸殊來反駁。相對的,他們以歐洲人從16世紀起,殖民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驗,顯示社會制度才是決定國家是否繁榮的最關鍵因素。
他們認為,殖民地的人口密度以及傳染病是否嚴重,會影響殖民統治者如何設計制度。而且,此兩影響因素間的關聯性極強;通常人口密度高的國家,致命傳染病流行率也很高,而土著人口密度愈高,殖民者遇到反抗阻力愈大,因此,歐洲人較不願意遷移去定居。相對地,土著人口稀少的地方,對殖民者的抵抗較少,故吸引更多歐洲人前往。
而殖民地內,殖民者定居人數相對土著人數的比例,會影響之後所形成的社會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情況。若此比例極稀少,則殖民統治者傾向剝削土著居民及掠奪自然資源,因而發展出「榨取型制度」。反之,若此比例極高,則殖民統治者為了定居者的長期利益,會建立具政治、經濟體系包容性的「廣納型制度」。艾塞默魯及羅賓森所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即以許多例子說明為何「榨取型制度」的國家必然失敗。
相對於當代流行的「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繁榮催生民主,本屆諾貝爾獎得主並不認同。他們以下列與精英和群眾間互動有關的三項因素,說明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可能形成獨裁或民主國家的動態過程:精英和群眾間的衝突、群眾能透過動員和威脅統治精英,以及精英和群眾間不相信對方的承諾。
只要政治制度有利於精英,群眾就不會相信精英會兌現改革經濟制度的承諾。另一方面,若新的政治制度允許民眾透過選舉取代不履行承諾的精英,則可能導致經濟制度改革。然而,統治精英不會相信,一旦實施新制度,民眾會補償他們失去的利益。不過,即使雙方無互信基礎,但仍有機會綻放「民主之光」。這是因群眾可以動員起來,來威脅統治菁英。當這種威脅極嚴峻時,精英可能只好引入民主機制。在「自由的窄廊」一書中,艾塞默魯及羅賓森說明,「窄廊」會出現在精英與群眾處於無一方有絕對優勢的恐怖平衡時。
他們近期研究AI的出現如何影響社會制度、權力平衡及資源分配,並集結在艾塞默魯及強生合著的「權力與進步」一書中。此書認為,AI出現會增加所得不均度,以及獨裁者的控制能力。
而在最近的專訪中,堪稱此三位得主中翹楚的艾塞默魯,對AI的發展做了較不樂觀的預言。他估計,未來十年內,只有5%的工作適合被AI取代或極端仰賴AI協助。他也認為,未來AI發展最有可能出現下列兩種情境:AI熱潮持續至2025年,最終導致科技股崩盤,情況類似千禧年「網路泡沫」;或AI熱潮延續,企業紛紛用AI取代人類工作,卻「不知該拿它怎麼辦」,以致被迫重新聘用員工。
艾塞默魯的觀點和我國政府樂觀的看法正好相左。不過,若延伸艾塞默魯的看法,則我國政府與其對AI廠商進行租稅獎勵及主動培養AI人才,不如轉移經費來提升AI需求者的相關知識。例如,在高中、大學、甚至職訓中心,開設科普型的AI入門課程,以使民眾知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AI。